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人文菏澤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07-06 10:45
萊朱(約公元前17—前16世紀),名仲虺,奚仲的第十二世孫,是繼奚仲之后又一名杰出的薛國國君,也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的左相。
仲虺,傳說身上有赤蛇之樣,故名仲虺。仲虺姓任,是黃帝的十二姓直系后裔。祖上是奚仲,夏禹時的車正,夏禹分畫九州時封在了薛。奚仲的父親發(fā)明了舟,奚仲本人發(fā)明了馬車,奚仲的兒子吉光發(fā)明了木馬車。說起身份,任仲虺只比“方伯長”商湯低半級。
萊朱二十四歲繼任薛國國君之位。他帶領薛民發(fā)揚先祖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著力改進生產(chǎn)工具,號召在各個村落的低洼地帶打井取水,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;還倡導人們飼養(yǎng)牲畜,大力發(fā)展畜牧業(yè)。他設立農(nóng)官,教人們用莊稼的秸稈飼養(yǎng)牲畜,用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來提高土地的肥力。萊朱還重視手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對薛國的銅器制造業(yè)、手工藝品制造業(yè)、皮革、釀酒、養(yǎng)蠶、織帛等都有一定的改進。在萊朱的帶領下,薛國成為一個經(jīng)濟較為發(fā)達、實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諸侯國。而此時,夏的最末一個統(tǒng)治者桀,奢侈荒淫,民不聊生,百姓對其痛恨萬分,夏王朝江山岌岌可危。商是夏的一個部落,始祖叫契。從契傳至湯,正值夏桀在位。商經(jīng)過400多年的發(fā)展,國力已相當強盛,湯決定取夏而代之。
萊朱高瞻遠矚,毅然加入了商湯滅夏的行列中。仲虺給商湯提出了打敗夏桀“兼弱攻昧,取亂侮亡”的八字方針。意思是:弱小的、開始衰敗的國家就收為附庸國,它不愿意就打到它愿意,再慢慢讓它消亡成為本國領地;衰敗到了極點、快要滅亡的國家,就不要客氣滅了它。商湯采納了他的建議。
湯為確保滅夏的成功,積極進行滅夏的準備工作。他首先建好自己的根據(jù)地,在商丘舊邑的基礎上擴建亳邑,作為新的都城。同時,他任命萊朱為左相,伊尹為右相,積極爭取附近小國的歸服,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,萊朱和伊尹協(xié)助商完成了各項準備,制定了滅夏的方略。萊朱主張,先剪除夏的羽翼,使夏桀孤立無援,然后進軍夏都,而成就大業(yè)。先滅掉葛國,吞并夏的十幾個小附屬國和部落,又進而滅掉夏周邊的韋、顧、昆吾等國。后攻取夏都,在三鬷國獲夏群臣、寶玉、重器等,流放桀和妻子妹喜于南巢。夏朝滅亡,商朝建立。商湯滅夏取得勝利后,三千諸侯會于涂山,祝賀伐夏成功,天下統(tǒng)一。商湯在亳東郊設壇祭天。萊朱為了讓商湯順利登上王位,使各諸侯的思想達到高度統(tǒng)一,寫了一篇重要文告《仲虺之誥》,發(fā)布天下。其意推商湯為王,是上天安排,順應天意;商湯伐桀,是商湯替天為民討伐罪人,不是以下犯上;商湯功德卓著,最合適當天下諸侯之王。文誥一出,諸侯振奮,對商湯贊不絕口,一致?lián)碜o推舉商湯為王。自此,商湯登天子位,成為商朝的開國之君。萊朱一生最大功績是輔佐商湯推翻夏朝,建立商朝,推舉商湯登上天子寶座。萊朱死后,葬于亳城北,世稱宋天堌。
據(jù)清末翰林徐繼孺《曹南文獻錄》記載:明代王崇獻舉人瞻仰萊朱墓后,以《萊朱墓》為題,作詩一首:吊民一語釋君顏,萬古興王尚可攀。道自西南原有統(tǒng),冢經(jīng)異世儼如山。幾番劫火殘碑在,四顧平?jīng)鲆八g。俯仰明良千載會,夕陽唯有鳥飛還。
曹縣存有萊朱寺遺址。遺址位于曹縣城南5公里鄭莊鄉(xiāng)潘白劉西南。南北長52米,東西寬64米,面積3308平方米。該遺址有萊朱墓,墓前有祠,稱萊朱寺,墓側(cè)有古柏千株,直徑達1.8米左右,舊志稱“萊朱神柏”,為曹縣八景之一。1979年2月,該遺址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市委黨史研究院 供稿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